团队力量
位置: 首页 > 团队力量 > 正文

董树彬

发布时间:2017-10-18 编辑: 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姓名:董树彬

性别:男

职称:教授

所在系别:本科教研室

是否博导:是

最高学历:研究生

最高学位:博士

Emaildongshubin@jlu.edu.cn


 

二、详细情况

详细情况

所在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讲授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政课)、毛泽东思想概论(本科专业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硕士专业课)、中国政党与协商民主(博士专业课)

教育经历: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副经理、教授(破格),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匡亚明学者”领军教授A岗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研究”(编号:21FKSB03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研,202110月—。

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编号:13CDJ009),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结项,20136—201512月。

3.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教育研究”(编号:19JDSZK088),教育部,结项,20193月—202012月。
4.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当代西方协商民主形式异同”(编号:15JDSZK056),教育部,结项,2015年。
5.主持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九大专项)“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研究”(编号:2017ZX13),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结项,20181-201812月。

学术论文: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

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色与优势》,《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2期。

2.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拓展与升华,《理论探讨》202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维度与策略》,《求实》2022年第5期。

4.《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理论探索》2022年第3期。

5.《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国家治理:现实可能、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学习与实践》2022年第2期。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协商民主: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5期。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发展优势到话语优势的转变》,《理论探讨》201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

3.《协商民主发展的中国智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2期。

4.《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生成逻辑》,《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1期。

5.《论中国协商民主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4期。

三、人民政协

1.《人大选举民主与政协协商民主的协同发展》,《理论探讨》2015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时代特色与优势》,《理论探讨》202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7期全文转载)。

3.《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模式示范与制度引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6年第9期全文转载)。

4.《政治吸纳视域下人民政协界别变迁与优化》,《中州学刊》2019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9年第21期网络版全文转载)。

5.《新时代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理论探讨》2021年第4期。

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1.《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实现路径》,《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试论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渠道》,《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7期。

3.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江汉论坛》2010年第8期。

4.《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论坛》2014年第9期。

5.《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创造性价值》,《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五、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1.《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创新性贡献》,《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5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3期。

4.《非对称性和谐:中国模式的特色与优势》,《求实》2012年第1期。

5.《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传播路径》,《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4期。

研究报告:

 

获奖情况

 

社会兼职